插花艺术与发展史

  • 分类:花艺资讯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4-06-26 00:00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

插花艺术与发展史

【概要描述】

  • 分类:花艺资讯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4-06-26 00:00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
  插花艺术发展简史

  ?

  第一节 插花艺术的起源

  ?

  关于插花艺术的起源,目前有几种说法,并不统一,是个有待继续查证和探讨的问题。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插花艺术虽然源远流长,但由于它的创作和欣赏都属即时性的,在摄影和录像等技术发明之前,只是短暂的艺术表现,所以传世作品极少,对其始源的考证,只能借助于地下出土文物或各类史料只言片语的记载,加之过去极少有人进行考证,故今天要得出确切的结论是有困难的。这里只把几种有关起源的论说做一简介,以供参考。

  一、插花艺术的原始形式

  (一)源自佛教供花 这是目前较流行的说法。根据有两点,一是来自日本插花界的观点,二是从佛经中论证。

  1.日本插花界观点 日本的插花艺术是从佛前供花发展而来,经过供花→宫廷插花→民间插花这一历程发展成今日的插花。随着日本插花艺术的发展,许多人士都前往日本学习插花,因此把日本插花的起源推而广之,流传着插花源于佛教供花的起源论说。

  2.从史书和佛经引证 目前许多书籍都引用《南史》中关于盘花的段节,认为是最早的记载。《南史》的南朝齐武帝诸子中,有关晋安王子懋:"年七岁时,母阮淑媛尝病危笃,请僧行道,有献莲华供佛者,众僧以铜罂盛水,渍其茎,欲华不萎。子懋流涕礼佛曰,‘若使阿姨因此和胜,愿诸佛令华竞斋不萎。’七日斋毕,华更鲜红,视罂中稍有根须,当世称其孝感。"这段莲花供佛的记载,被认为是插花源于佛教的文征。

  另外,佛经中也确有供花的条文。佛经和《魏书》中都有"花供养"的记载。花供养是佛教六种供养(鲜花、涂香、水、烧香、饭具、灯明)中的第一位,可见佛教供花的确是非常注重的。

  (二)源自民间风俗 是从广义范畴理解插花。认为插花的原始形式是不是用器皿的手持花和佩戴花。花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物,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很早就与花为伴,花使人产生信赖、安慰的感受,能互相沟通,人们把花(叶)作为护身符,戴在身上可驱魔祛邪,得以平安。后逐渐发展为一种装饰,表现自己的美丽迷人,互相赠送以示爱慕和思念。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,虽然其中渗有一些迷信色彩,但并非因某一种宗教而起,只是人们对冥冥宇宙的不解而产生的心理反应。

  在中国,远在佛教传人之前,民间就有用花祭祀和赠花的风俗。最早的传说是《山海经》称:东海之度朔山,神萘和郁垒捉鬼的故事。黄帝立大桃人于门户,画二人象与虎,苇索以御鬼,后人皆仿之。这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故事。

  《诗经》是记载公元前470年以前商周到春秋时期的民间风情诗集。《诗经.郑风.溱洧(wei)》中有男女手持兰花到秦河清水去祭祀、嬉戏的记载;临别时还互赠芍药。屈原的《楚辞》中关于佩戴花饰,以花相赠或寄托思念、祭祀的诗句更数不胜数。《楚辞·九歌》有:"瑶席兮玉境,盘将把兮琼芳"即指在神座前放置成束的鲜花,《楚辞·山鬼》是以披花带绿形容山神,折花香以寄所思:"披石兰兮带杜衡(一种香草),折芳馨兮遗所思"。

  晋人陆凯的梅花诗:"折花逢驿使,寄与陇头人,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春"。将友人相赠的花枝,插于盛水器皿中,这是顺理成章的事,这正是插花艺术的起源。而这些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已有的。

  二、插花艺术的发源地

  (一)源自古埃及 在西方插花著作和分中文插花书刊中都有这种提法,其根据是在古埃及法老墓中发现有插花图案的壁画。文物的证据是无可否认的。公元前2500年埃及贝尼哈桑墓壁上有睡莲瓶壁画,并在墓中发现有鲜花随葬,这可谓是世界最早制作的"干燥花"了。据说古埃及人把莲花看做爱西斯神,并已知道把花安置在有水的瓶中,使之不萎。这些都足以说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有鲜花祭祀的仪式。此外,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相继创立的几何学,对西欧的建筑和艺术风格都极有影响,而西方传统的古典插花正是以各种几何图形为主的大堆头形式,具有像金字塔那样的对称、均衡和重量感,可见艺术风格的一致性。所以说插花源自古埃及是有一定根据的,起码可说是西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。

  (二)源自中国 如前所述,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花祭祖和互赠花枝(束)的风俗,而且玩赏花木的风气甚浓。据考古发现,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中有一方几上盛有六枝红花的圆盆,过去人们对插花意识淡薄,曾认为是盆景,但现在看来,甚似插花。这和北周时庚信的一首杏花诗极其相似。诗曰:"春色方盈野,枝枝绽翠英。依稀映村坞,烂漫开山前,好折待宾客,金盘衬红琼"。西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,多放荡江湖,寄情花草,与山水花草为友,他们不仅赏花,还有探花、采花的逍遥游。东汉张衡的《归田赋》上说:"仲春令月,时和气清,原隰郁茂,百草滋荣……于焉消遥、聊以娱情"。东晋的陶渊明有诗:"秋菊有佳色,损露掇其英,汛此忘忧物,远我遗世情"。采花、折枝的兴致历久不衰,如"花开堪折直须折,莫待无花空折枝","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"等等,正因中国文人有此嗜好,所以中国的插花艺术既具自然写真的风格又具浓郁的文人气息,融诗、书、画、花于一体,不拘一格,谦洒自如。这是东方插花艺术的特点,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。日本插花是从中国传入的,因此也渗透着不少这种特色。此外,中国人很早就研究延长切花花材寿命的方法,对花枝插置的布局,与花器和周围环境的配合等等都早有研究,使插花成为一门独立的、系统的专学。高濂的《瓶花三说》,张谦德的《瓶花谱》,还有罗虬的《花九锡》以及明代袁宏道的《瓶史》都可说是最早的插花专著。所以说,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发源地。

  ?

  第二节 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简史

  ?

  中国插花艺术从先秦的原始阶段到汉魏南北朝渐趋成熟,隋唐开始昌盛,宋代转入精雅,明朝达到高峰,清代开始渐微,至今日再度复苏,大致可分为七个阶段。

  一、先秦的原始阶段

  约于公元前200多年,中国民间早已有用花祭扫、惜花传情和插花装饰仪容的习俗。当时形式较简单,并没有技艺的加工。形式有手拿的秉花、插于头上或襟前的佩花以及放置在神座前成束集把的花束等,男女互赠花朵(束)和折取花枝赠友以表思念已成人们的雅举风尚。这些在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等书中都有记载。

  这时期,孔子的儒家学说已形成,它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极深,在花文化中也起主导作用。讲究花的形色香德,以花的生长习性或特点喻意人的品性之风开始流行。如孔子说:"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",劝戒人们向松柏学习岁寒不凋的永恒精神。奠下了中国花文化的基础和对花的审美情趣!屈原也常以兰惠的洁身自爱、孤芳自赏感怀身世,这种既重自然之美又兼人文之善的观念主导了中国近3 000年的花艺文化观。

  二、汉魏南北朝的初级阶段

  约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500多年期间,中国插花步入初级阶段,渐趋成熟。汉代园艺事业开始兴旺,人们玩赏花木之风甚盛。形式除了秉花、佩花和花束外,还有用盘盛果和花的形式,到了魏晋南北朝,更有用器皿盛水养花,以保持不萎的记载,花枝的插置也略有安排,渐趋成熟了。所插的花材也很广泛,梅花、杏花、石榴花、莲花及各色百花都有。古诗十九首中有:"庭中有奇树,绿叶发华滋,攀条折其荣,将以遗所思……"。《晋诗清商曲辞·孟珠》有:"扬州石榴花,摘插双襟中"。《南史》中"铜罂盛水,渍其茎,欲华不萎"。北周应信的"金盘衬红琼"(古人称铜为金,金盘即铜盘)和"新盘待摘荷"的诗句都是用盘插花。现存藏于英国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的一具北周时期的观音像,观音手中持一瓶花,枝叶、花、苞俱全,比例匀称。可见当时,文士、道家、佛家都有插花的嗜好。人们的瑞祥观念也较浓,常以花的枯荣预兆凶吉,如子懋以莲毕竟斋不萎预示其母病愈。或以象征、谐音的技巧,联结数种花材,以取吉祥之兆,使花文化兼具了教化、伦理的功能

  三、隋唐五代的昌盛期

  隋唐时代(581-907年),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。政局稳定,国泰民安,经济繁荣,文化艺术成就辉煌,插花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。

  爱花之风盛极一时。每年六月二十五日定为"华朝",即百花的生日,常举行大规模的盛会。

  牡丹处于国花地位。人们竞相买花、赏花成为时尚。白居易《买花》:帝城春色暮,喧喧车马度。共道牡丹时,相随买花去。贵贱无常价,酬值看花数。灼灼百朵红,浅浅五束素。……家家习为常,人人迷不悟。

  宫廷举行牡丹插花盛会,程序严格,排场豪华。罗虬的《花九锡》中说:重顶幄(障风)、金错刀(剪断)、甘泉(浸)、玉缸(贮)、雕纹台座(安置)、画图、翻曲、美肴(欣赏)、新诗(咏)。

  五代十国(公元907-960年),政局动荡,文人雅士多避乱隐居。民间插花风格有很大转变。突破唐代讲求庄重和排场的旧风,不拘一格,就地取材,名花佳卉、山花野草均可使用,插花容器更加广泛,出现了吊挂、壁挂形式。郭江洲还发明了占景盘。

  四、宋元的精雅期

  公元960-1368年。宋代是中国又一次从封建割据到统一的时期,赏花插花的习俗虽仍沿袭唐代,但不象唐代那样富丽堂皇。宋人多喜爱梅花,讲求高雅韵致,以清雅素淡为美,从而使插花艺术进入精雅期,走上更高的台阶。

  花器研究有新进展。继五代占景盘后,又有三十一孔磁花盆、六孔花瓶等。

  宋代篮花也极盛行。

  以花拟人,特重花德,宋代中期"理念花"盛行。理念花:以花的品格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花型。多以松、柏、竹、兰、梅、桂等素雅的花材为主,结构较为清、疏。或影射人格,或解说教义,表现理学之理。并有许多论及花材的著作问世。

  对梅花的论述:林逋(967-1028年)的"疏影横斜"、"暗香浮动";范成大(1126-1193)的"梅以韵胜,以格高,古以横、斜、疏、瘦于老枝怪奇者为贵"

  周顿颐的《爱莲说》:菊,花之隐逸者也;牡丹,花之富贵者也;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

  民间好尚,插花进入社交礼仪活动。欧阳修《洛阳牡丹记》:洛阳之俗,大抵好花,春时,城中无贵贱,皆插花。

  吴自牧《梦梁录》:今杭城茶肆亦如此,插四时花,挂名人画,装点门面。

  烧香、点茶、挂画、插花称为"四艺",为宋时流行的民间社交礼仪规范。

  元代出现"心象花"和"自由花"形式。不以花材的品格理念为内容,而从个人的感性出发,追求借花传情,表达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。常利用花材的寓意和谐音表达主题。如元人绘制的"平安连年"、吊篮式插花等。

  五、明代的完善期

  公元1368—1644年。明代插花在宋代精雅得丽的基础上,更加成熟,插花的理论更系统完善。插花不仅重意,更进而讲求布局配置,借鉴书法、绘画的构图章法等美学法则,营造插花艺术。

  明代除花朝赏花外,还有花朝供祭花神的习俗,赏花的雅兴更高。这时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。

  (-)瓶花成为主流 原来显赫的佩花和秉花,在这期间只为少数雅士的文化好尚。民间、社会并不多见。而瓶花则成为时代的主流,极为兴盛。不仅如此,还十分注意瓶花与环境的配合。有厅堂花与书斋花之分,花型与花器都各有所别,风格也遇然不同。

  《瓶史》中说:"瓶花之具有二:用如堂中插花,乃以汉之铜壶、太古、尊器,或官哥大瓶……折花须择大枝。若书斋插花,瓶宜短小……折枝宜瘦巧,不宜繁杂"。

  插花风格也有两种,一为隆盛理念花,一为清雅的文人花。隆盛理念花仍继宋代插花之重理性意念,以花自然美的象征表现人格、哲理等,内容重于形式,花材也以梅、松等为主,以其枝条曲折迂回表现中国书法的线条美,下则配以茶、兰、水仙、柿子、如意、灵芝、松、柏等等。如用十种花就称十全。隆盛典丽,是宫廷和民间岁朝时节庆贺的厅堂插花,也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插花,这种形式传入日本,对日本的立华定型起了促进作用。

  文人花则以清韵脱俗为主,花材常只一种,多则两三种。选取有点、线机能的花木为素材,枝条流畅利落,对色彩不太注重,形式多变,高洁清雅,不尚豪华,追求中国书法和绘画之虚灵与线条之飘洒流畅的美感,由此形成中国插花特有的风格。

  (二)构图严谨,注重比例,讲求美学法则,花枝布局也讲求章法。

  (三)提倡"茗赏",格调高雅。唐代以富贵为美,酒赏为上,宋代讲究香赏,明代则提倡茗赏,艺术品味升华,更专注于插花本身的风韵纯真。

  (四)插花著作多,论述全面,为历代之冠。有袁宏道(1568-1610年)的《瓶史》,张谦德(1577-1643年)的《瓶花谱》,高濂的《遵生八笺.燕闲清赏》,文震亨的《长物志.清斋位置》,何仙郎的《花案》,屠本畯的《瓶史月表》等。

  六、清代的衰微期

  公元1644-1911年,清代初期和中期,花市仍十分兴旺,对花的鉴赏不逊于明代,插花技艺也有很大提高。但后期日渐沉沦。清代插花有以下特点:

  1.花市兴盛,并具有现代商业形式的"花券"流行。

  2.对花品评既有理智的判断,也有神格化的癖求。张潮:赏梅令人高,赏兰令人幽,蕉与竹令人韵……。

  3.插花技艺大有提高,开现代插花之先河。沈复提出"起把宜紧"、"瓶口宜清"两个技巧诀窍。并自创了最早的"剑山"。

  4.写景花和谐音造型花流行。如把铜钱、拂尘、万年青、李子构成"前程万里"。

  七、20世纪80年代的复苏和发展

  中国插花艺术经历了清末的萧条,又沉寂了几十年,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,随着改革开放和我国园艺事业的发展,才得以复苏并迅速发展起来。

  20世纪80年代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先后成立插花艺术研究会。

  1987年第一届全国花卉博览会,专辟插花馆。

  1989年第二届全国花卉博览会,进行第一次插花评奖。

  1990年5月在北京中国插花花艺协会成立,同时举办首届全国插花花艺展览。

  1990年9月在上海举办第二届全国插花展览。

  1992年11月在广州举办第三届全国插花展览。

  1993年4月北京,第三届全国花卉博览会,有插花展览与评奖。

  1994年9月云南,第四届全国插花艺术展览。

  1997年4月上海,第四届全国花卉博览会,每单位参赛插花作品6件。

 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专设插花大赛,中外4国,600多件作品参赛。

  2002年国庆期间,天津,首届全国插花花艺大赛。

  2002年9月29日,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《插花员国家职业标准》,插花第一次成为国家承认的工种。

  2004年8月全国插花花艺培训中心举办首届插花员教师资格培训班。

  2004年9月,深圳,第五届中国国际园艺花卉博览会,展出插花作品300余件。

  地方性插花展览更是频繁。天津,三届大赛。上海,每两年一届"花之韵"插花大赛。云南2004年11月举办首届大学生插花艺术大赛。

  插花论著颇丰。

  各种插花艺术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与国外交流也日益频繁。

  2005年3月,《中国插花花艺》杂志创刊出版。

  ?

  第三节?????????? 日本插花艺术简史

  ?

  日本和中国是"一衣带水"的邻邦。一贯来往密切,自隋唐时代,随佛教一起传人佛前供花后,插花即在日本生根、发芽,逐渐成长,直到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后,走向西方,风靡世界。日本的插花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,其风格和形式都留有中国插花艺术的影迹。20世纪后,吸收了西方文化才逐渐脱离中国的影响。这除了由于地理和民族血统相近的自然因素外,还与其国策有关。日本曾于17世纪(163年)颁布一项"锁国令",既禁止本国人出海,也禁止西方人到日本贸易、传教。为防止西欧殖民主义的渗透,一直锁国200多年。这就造成日本长期的封闭状态,使其文化意识中具有浓重的中国色调。插花也不例外,以至许多插花的概念和术语都与此有关。日本的插花也曾经历大起大落,低潮时也濒临绝境,但却仍能较快地起死回生,不断走向高峰,这确实值得我国插花界借鉴,为便于了解日本的插花艺术,现把日本插花

  的兴衰分为几个阶段,并把左右其发展方向的主要流派做一简述。

  一、15世纪前僧侣中流传的供花

  15世纪以前,日本插花主要是佛教寺庙内,僧侣中流传的佛前供花。相传6世纪时,日皇派遣使者小野妹子前来中国,考察当时隋朝的佛教,看到中国佛教礼仪中有祭坛供花,印象极深,于是回国后,特别向日皇报告插花之事,并和日皇一起研究插花,学中国以花祭拜。后辞官削发为僧,法号"专务",住到日本京都一座著名的法寺内。那里有一六角堂,堂旁有一池塘,他就在池畔筑起厢坊,隐居于此,故名"池坊"。自此他专心研究插花,世代相传,为日本插花的始源。

  14世纪(1358-1408),足利义满将军(当时是武土封建主专政,将军拥有实权),爱慕中国文物,特举办"花御会",即所谓插花比赛,后复仿效中国的七夕供陈之俗,而有"七瓶花赛"。普遍采用中国之花瓶,乃开创了插花艺术之端绪。由于贵族们的喜爱,寺庙的僧侣开始进入武土家邸院,应主人要求而插花。由此,供花的形式渐变为观赏的形式。寺庙僧侣中池坊专庆技术最精巧,在此期间正式产生了"池坊流"。

  二、16-19世纪初,日本插花的黄金时代

  这期间,日本太平盛世,民众生活水平提高,插花也从僧侣、贵族上层人士进入平民百姓家。池坊的"立华"不断完善达到定型,许多口传的插花书和著作先后问世,如《池坊专应口传书》、《立花大全》、《立花时势妆》、《抛入花传书》等等。但立华愈趋豪华,一般百姓难以接受。随着茶道的流行,又出现了简朴素雅的抛入花(俗称"茶花"),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为适合一般民家壁龛的"生花"。从此,插花在日本得以普及,池坊流也于此时,开始分出不同的流派。

  在这期间,我国袁宏道的《瓶史》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,被日本插花界奉为经典,还因而产生了一派称"宏道派"。后来,日本人横山润又写了一本《瓶花全书》,列举了中国历代养花插瓶法十几册,然后论述自己的心得体会,可见日本人对中国插花的钻研程度。"立华"和"生花"的花型和构成都与中国的国画、书法和儒家思想有关。当时日本政府(幕府)支持插花,并把"生花"强化使之成为教化花型,愈来愈重视格式,因此也称为"格花"。讲求阴阳五行学说,以天地人来表现伦理教义。"古流",就是当时新兴的流派。

  19世纪中叶,1854年美国用军舰冲开日本的门户,结束了日本闭关局面,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,日本处在新旧思想交替中,经济萧条,幕府政体瓦解,导致了明治维新。这时,花道也受严重影响,面临危机,各流派纷纷倒闭、破产。一方面由于幕府体制崩溃,整个插花界就失去经济基盘,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的插花界保守,不适应新潮流的发展,故为群众所遗弃。一直到明治中期(20世纪初)才逐渐复苏。

  插花在日本是作为一门职业的,以师徒的形式传授插花技艺,师傅们靠弟子的学费来维持生活,亦即把插花技艺商品化。所以各流派都有自己本流派的固定花型,这与中国的插花只作为消遣娱情、玩赏欢乐有极大差异。正因如此,日本插花界面对危机要千方百计设法去渡过难关,起死回生寻求发展。这也是日本插花能不断推向高峰的原因。

  三、20世纪迎来第二次插花高潮

  20世纪是日本插花变革的时期,门户开放后,许多新奇的西洋花卉输入日本,五彩缤纷的色彩大开了插花人士的眼界。但原来的池坊流派较保守,不接受新鲜事物,传统的立华和生花花型也不符合时代的潮流,因此引起弟子们的不满,纷纷脱离池坊,另立流派。日本现今号称三千流派,绝大部分都是这时期派生的。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小原流(1911年创立),小原云心受到当时流行的中国盆景和清代写景式插花手法的影响,又吸收了西洋花卉的色彩,把原来立华和生花那种"点"的插法,改为"面"的插法,自行设计了圆形浅盆,把自然景色移人盆中,称为"盛花",从此盛花开始流行。他以"从房间发展到街头"为座右铭,第一次在百货公司举办插花展览,将盛花介绍给一般民众,备受欢迎。教学方法也从个人教授为主改为团体教授法,并积极培养女性教授者(以前都是男性教授插花的),在教学员插花时,还要求他们实际接触大自然的植物,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。现在许多插花书上介绍的基本花型,就是小原流派的花型。自此,各流派(包括池坊流)都有了盛花和瓶花的花型。

  二次大战前夕,各流派又掀起内省高潮,对化型又做了些改革,在"盛花"基础上,吸收西方抽象的造型原理,产生了自由花。所谓自由花是相对于当时固定形式的花型而言。1930年以草月流为首的几个新兴流派发表了"新兴插花宣言",要创造特异的新花型,甚至使用非植物的材料,尝试各种新奇的插法,不受形式的约束,也不理会草木自然生长的规律,以构成美为主的造型插花。"草月流"意即其花如草之可亲,如月之明朗,创于1927年,是日本插花界中标新立异的新流派。他把传统的跪着插花改为坐着插,搞展览时还配上音乐,又收门票,当时引起不少非议,甚至称其为"野兽派"。但不久爆发了二次世界大战,日本插花界也进人了悲惨时期,出现了第二次危机,花道濒于崩溃,都认为再也没机会教授插花了。

  四、二次大战后,日本插花走问世界

  战后日本沦为战败国,插花更无人问津。但是,美国驻军开进日本,却奇迹地给了日本插花起死回生的转机,并从此走向世界。也使"草月流"从此兴旺发展起来。1945年,麦克阿瑟的太太和驻军的夫人小姐们想学习插花,草月流的勒使河原氏被选作讲师,这就给了草月流发展的时机。1946年,草月流和小原流合作,在东京的废墟上开办了战后第一次展览会,恰好给当时精神处于极度虚脱的日本人带来精神食粮,有如打了一剂强心剂。展览会盛况空前,从此,插花开始了新的转折。1952-1953年各流派都掀起了大改革风潮,失散的又重新组合,插花又活跃起来。这时,人民生活也开始稳定,插花教室的招牌四处林立,插花成了生活艺术,更是女子必修的科目。乍时欣欣向荣。

  1953年河原氏受美国邀请,首度将日本插花介绍到国外,1956年世界各地热爱插花的女士们成立了国际插花协会,引起了国际插花热。以后,前往日本观光访问的外国女士们,必有插花学习的节目安排。1964年,奥运会在东京举行,插花以"文化特使"身份出现,加强了与各国的文化交流。现在各流

  派都在外国设立分部,常派代表赴各地充任文化使节,促进了插花的国际性普及和交流。

  在日本花道走出国门的同时,自称为鲜花王国的日本对欧式的桌上花都相当陌生,封闭在祖传绝学的花卉世界中,部分日本花商对欧式的花束、头饰、胸花、桌面花等大开眼界,原来传统的花道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,从而拼命地吸取西洋花的设计技法并加强花材的引进等。从1950年开始,日本开始和外国进行花艺设计上的交流,将世界各地的技术、资料公开,吸引了部分喜新的日本人,至1965-1970年间,花艺设计在日本盛行起来。

  ?

  第四节?????????? 欧美各国插花艺术简史

  ?

  西方式插花源自古埃及。其后,由埃及首先传至希腊、罗马,进而传至荷兰、比利时、丹麦、英国、法国以及美国。

  人类爱花是不分地区的,无论东方或是西方都是如此。西方人认为花可抵御巫术、闪电和毒药。在祭奠时,人们用橄榄叶和月桂叶做成花环,作为膜拜的用具。将花环戴到头上、脖上,即可作护身符,挂在门上和墙上可防邪魔进内。所用的花材则视各国人们的习俗而不同。古代埃及人认为睡莲是幸福和神圣的象征,吸用印度蓝睡莲和齿叶睡莲,故在法老墓中有睡莲的壁画和鲜花随葬。古希腊人除悬挂花环外还常将植物插在落地大花瓶中,作为新婚夫妇的室内装饰品,表示喜庆。古罗马人悬挂花环来庆祝"农神节",并习惯将蔷薇花瓣洒在宴会桌和地板上,使客人闻香。德国人爱用枞树叶等。罗马帝国席卷欧洲,建都于拜占庭后,开始出现神殿仪式用的大型插花,称拜占庭式圆锥型插法,而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(公元32年),花环、花索(也称花彩)以及教堂装饰插花得到普及,直到现在仍为圣诞节的装饰。当时,教堂插花多使用百合、鸢尾等象征圣洁的花材,花型也较简单。

  14—16世纪文艺复兴后,插花艺术摆脱宗教束缚,插花类型多样化,瓶花、花束、花篮、果盘等成为室内陈设和社交活动的常用品。并初步形成几何型大堆头式风格。

  17-18世纪,随航海事业发展及战争、贸易往来,各地花材得以广泛交流,促进了园艺的发展。大量园艺书籍出版,促进了园艺与插花知识的传播。顺应服装装饰需要,胸花应运而生。

  19-20世纪,为英国昌盛时期,花卉中心移至英国,铁丝使用很普遍,西方插花逐渐系统化、理论花。荷兰花卉发展自15世纪开始,今天,荷兰的切花生产位于世界领先地位,插花技艺也很有声望。

  美国开国之初称殖民地时代,当时流行维多利亚时代的圆形花式,故美国称其为殖民地型。后来吸收了东方的线条设计,使花型更趋完美。美国人巧妙地配合商业化的需要,开发了各种新型花式的设计、礼品设计等,并配合各种节假纪念日,利用插花来表达感情,使花艺设计受到世界的重视。

联系我们  


热线电话:13718583400  /  010-85893575     客服邮箱:mayqm@163.com
客服时间:周一至周日9:00-22:00,法定节假日专人值班  
学校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双桥中路E50艺术区E栋

关注微博

瑞娅公众微信

花艺培训公众号

©2001 Europe Rhea.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,侵权必纠         京ICP备17000837号-1      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   北京